close

從小寶貝在懷中嗷嗷待哺,到一天天被拉拔長大,看著寶貝健康快樂成長,是父母心中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年齡正值的發展里程碑,您家寶貝現在已經進步到哪個程度了?爸媽的細心觀察與呵護,將會成為寶寶成長路上最堅強有力後盾!


Check!寶寶的原始反射



寶寶的腦部從出生後持續發育,大約到3歲時大腦重量才會接近成人的8成,因此,在腦部發育剛起步的階段,會需要較多反射行為應付生理需求、開啟自我保護機制,等年紀稍長、神經發展漸趨成熟,這些原始反射也會陸續整合完畢(整合並非消失,而是擁有自主控制的能力),舉例來說,「吞嚥」對嬰兒而言是反射動作,但隨著年紀增長,我們開始懂得如何控制吞嚥速度、大口吞、小口吞……,能因應想法調整自己的動作。



 



寶寶的原始反射眾多,有吸吮、尋根、頸張力、驚嚇、抓握、降落傘、迷宮正姿、足底、磁引、咬合、爬行、抬步、腳掌抓握、縮腳、行走等,其中家長較容易觀察到吸吮、尋根、驚嚇等反射行為,以下我們就較常見、較容易觀察的反射行為簡單做個說明。



 



吸吮反射



把奶嘴或手指頭放進寶寶口中,自然會出現吸吮的本能動作,稱為「吸吮反射」。在3個月大前,寶寶的吸吮動作多半是反射性的,等寶寶動作整合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有較多自主性的吸吮動作。與吸吮反射密切相關的是「尋根反射」,都跟「吃」這項生存本能密不可分。



 



尋根反射



「吃」是新生兒最直接的生理需求,有時爸媽用手輕觸寶寶的唇邊或臉頰,寶寶會轉頭表現出張著小嘴、想吃ㄋㄟㄋㄟ的樣子,這個「搜尋」的動作正是「尋根反射」,又稱「尋覓反射」。尋根反射常在寶寶肚子餓的時候會出現,換句話說,如果寶寶已經吃飽了,這個動作也不一定可以測試出來喔。



 



頸張力反射



頸張力反射底下又可細分為對稱頸張力反射和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兩種:



 



1)對稱頸張力反射:



抱住小朋友腹部,呈俯臥姿勢懸在半空中,或在坐姿下接受測試,若將頭部向下輕壓,上肢會彎曲但腿部會伸直,反之,頭部向上抬起,上肢會伸直但腿部會彎曲。



 



2)不對稱頸張力反射:



讓仰躺的寶寶臉部轉向一側,同側的手腳會伸直,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黃新雅表示,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在孩子約6個月大會自行整合,但對稱頸張力反射的時間稍晚,約在812個月大消失。倘若孩子無法自行整合完畢,將可能對日後翻身、對稱性活動及爬行能力造成影響。



 



摩羅反射與驚嚇反射



孩子在半坐臥下,讓頭突然往後掉約30度,會呈現雙手向外伸展、手掌攤開背部稍微前拱的姿勢;接著手臂彎曲往前抱胸且手掌緊握,常會伴隨著孩子的哭泣,稱之為「摩羅反射」;另外當突然出現巨大聲響,孩子也出現類似反應,則稱為「驚嚇反射」。驚嚇反射剛出生時比較明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弱,通常在6個月前會整合完畢。



 



抓握反射



拿條毛巾或是小玩具塞在寶寶手中,他會不會緊緊抓握著?這個動作正是抓握反射,另外,若刺激寶寶的腳掌前半部,趾頭會向腳底方向彎曲,稱為「腳底抓握反射」。



 



降落傘反射



屬於保護性質的平衡動作,若用手支撐著寶寶的肚子和胸部突然向下降,孩子的手腳會向外伸展、做出類似跳降落傘的動作,稱為「降落傘反射」,不過這個動作危險性較高,沒有做好保護可別自行嘗試喔。



 



足底反射



由寶寶的腳跟沿著腳掌的外緣向上向內輕輕劃過,可看見拇指上翹且其它腳趾張開的動作,通常在醫師替小朋友進行健康檢查時,才會特別留意足底反射。



 



咬合反射



孩子喝完牛奶想幫他清潔口腔,正當紗布接觸到牙床,上下牙弓會立即反射性緊閉,這正是咬合反射,約在6個月的時候會逐漸被整合。



 



爬行反射



讓孩子俯臥、用手按壓腳背心,寶寶會反射性的將腳縮回,引發類似爬行的動作出現。爬行反射在4個月大左右會消失,而真正自主性的爬行在78個月大才會出現。



 



縮腳反射



當寶寶的腳背碰觸到地板或物品邊緣的時候,腳會自動屈膝縮回。



 



行走反射



用雙手將孩子從腋下撐起、讓雙腳接觸平面,兩隻小腳會一步步向前邁進,呈現類似走路的動作。



 



反射動作與異常的關連



寶寶的原始反射多半會陸續從6個月至1歲逐漸整合,大腦開始懂得如何主控自己的行為,但每個孩子原始反射的整合時間仍存在著個別差異,倘若缺乏正常的反射、或反射動作遲未消失,常和腦部、中樞神經的發育異常有關,黃新雅治療師也特別提醒,寶寶的反射動作並非每一項都顯而易見,所以家長應該多加留意卻不要過於擔憂,建議如果有任何疑慮,應該至醫療院所尋求專業的協助並進行完整的評估。



 



寶寶的發展里程碑



4大面向看發展



小朋友每個階段的發展多半會按照里程碑進行,其中,我們又可從下列4大面向切入觀察寶寶的發展程度:



 



1)粗動作:



粗大動作主要指四肢軀幹的活動與穩定度,由身體的大肌肉主宰的動作,舉例來說,從一開始的頭頸控制、翻身,再到之後懂得坐、站、跑、跳、走,都屬於粗動作的範疇。



 



2)細動作:



指雙手細部動作的操弄和視動協調(視動協調即為依視覺調整動作的一種能力),例如堆積木、運筆、翻書、串珠珠、摺紙、捏黏土、握筷子等。



 



3)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又可分為「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4)身邊處理及社會性:



指生活自理能力與情緒的管控,比方說哭鬧時能否被安撫?是否會分辨熟悉與不熟悉者?對寶寶講話時會不會對你笑或有其他反應?在陌生環境中會不會不自在?孩子可以自己拿奶瓶吃東西、用杯子喝水嗎?不會說話前,能否用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反應想上廁所?會不會時常尿褲子或尿床?能否自行刷牙?如廁後會不會自己按壓馬桶沖水、打開水龍頭洗手呢?



 



嬰幼兒動作發展里程碑



除了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發展里程碑外,黃新雅治療師也依臨床經驗針對動作發展整理出各階段粗細動作的發展程度,提供給各位爸爸媽媽作為觀察的參考。






















































粗大動作

精細動作

0~2個月

□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四肢有自發性動作。

□有抓握反射。

□可追視。

3~6個月

□俯臥時頭抬起90度。

□仰臥拉到坐時頭與身體呈一直線。

□會注視自己的手。

□會搖動手中的搖鈴。

6~9個月

□會翻身。

□手撐著可獨坐。

□東西可換手拿。

□耙起葡萄乾。

9~12個月

□可肚子離地爬。

□可扶物站及側走。

□拇指及食指側拿葡萄乾。

□用手指搓洞。

12~15個月

□可放手站。

□可放手走。

□可疊2塊積木。

□可將物體放入杯中。

18~20個月

□牽一手可單腳站。

□自行蹲到站。

□可疊3塊積木。

□模仿畫直線。

24個月

□可兩腳一階上樓。

□跑步。

單手拿起2個積木。

可一頁一頁翻書。

2~3歲

□可一腳一階上樓。

□單腳站2~3秒。

仿畫垂直線。

可疊8塊積木。

3~4歲

□可自行上下樓梯。

□可原地單腳跳。

靜態3指握筆。

會用剪刀延著線剪。

4~5歲

□可走直線。

□可單腳連續跳。

動態3指握筆。

會仿畫+。

5~6歲

□可單腳站10秒。

□可到退走直線。

能畫身體6個部分。

會畫三角形。


生長遲緩v.s.發展遲緩



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孩子身高、體重的數字也會逐漸增加,這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我們稱為「生長」;而器官功能及認知、動作、情緒的成熟,則稱為「發展」。雖然兩者有關連,但生長遲緩與發展遲緩之間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所以可別將兩者混為一談喔!



您家寶寶的生長狀況是否符合正常的標準呢──可使用兒童健康手冊附的生長曲線圖來進行評估,針對孩子的實際年齡、身高、體重對應出百分位圖表,當孩子的發育狀況持續高於97%或低於3%,或是突然明顯偏離原先的生長幅度,都應該就醫確認孩子的健康狀況(早產的小朋友初期發展的確會稍慢一些,可以在醫師的建議下長期觀察評估)。



至於發展遲緩,黃新雅治療師解釋,發展是一連串變動的過程,倘若孩子明顯落後同齡者或出現異常,應該至各縣市醫療院所的早療單位尋求協助,也幫助孩子早日步上正常的生活軌道。



 



發展遲緩高危險群



針對我們今天的主角「發展遲緩」來看,雖然目前多數原因仍不明,但已知的原因如下列,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寶貝正巧符合其中的條件,也要替孩子多加注意發展狀況唷!



1)週產期因素:早產、缺氧、顱內出血等。



2)染色體異常:唐氏症、小胖威利症等。



3)先天性畸形:脊髓畸形、小腦症等。



4)神經肌肉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等。



5)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缺乏環境刺激、受虐兒童、家庭功能障礙等。



6)其它:先天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腦外傷、癲癇、感官異常、精神疾病等。



 



什麼是「小胖威力症」?



小胖威力症,學名「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Prader Willi Syndrome)」,其成因為基因變異導致,因為大腦飽足神經失調而不停的想吃東西,所以患者最大特徵是無法克制食慾及病態性肥胖,其他特徵包括皮膚白皙、毛色較淡、矮而過胖的身材、智能及生長發育遲滯,外生殖器發育不全。



 



大隻雞晚啼?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3歲前的孩子,腦部發育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不僅學習能力佳、可塑性也高,倘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療育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一般來說,如果單純因為後天環境因素影響(比方說隔代教養、家長忙於工作給孩子的刺激不夠等等),孩子進步空間與幅度也會較快。如果孩子有先天異常,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時接受療育,通常能將影響降至最低,也減輕家長的擔心與照顧上的負擔。黃新雅治療師提醒,在曾接觸的個案中有不少家長表示,孩子其實從小發展就比較慢,但總是想說:「再等等看吧!」等到下定決心帶孩子接受發展評估與治療,但問題早已累積了好一段時間,也必須耗費更多時間與心力矯治。



 



QA 常見疑惑大哉問



「七坐八爬九發牙」,孩子的身體發展真的會按照這個順序嗎?



一般來說,小朋友的發展會按照里程碑進行,而長輩們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和小朋友的生長發育情形也大致相符。



不過,有時孩子的發展速率仍會有個別差異,舉例來說,有的小朋友56個月就開始長牙,但也有的孩子要到89個月才會萌出第一顆小牙。另外,有的孩子可能會跳過其中某個階段直接到達下一個里程碑,但基本上動作發展會從頭開始再進展到腳,從大的動作再到細微、協調性的動作,大致上都有基本的發展順序存在。



 



省略「爬」直接學會「走」,會不會有不良影響?



孩子略過「爬」的階段直接學「走」,雖然通常不至於造成不良影響,但「爬」屬於四肢協調的動作──爬行時手腳都必須有力的支撐,所以近端穩定度較佳,如果有經歷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因為四肢活動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協調性也會比較好一些(但主要仍視孩子的發展程度而有差異)。黃新雅治療師細心叮嚀,如果孩子可以爬,家長就不需刻意要求他提早學習走路,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路程,讓寶寶用更穩健的步伐堅定站立,才是更重要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roni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