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喝奶,Why? 嬰兒與母親 11月號 NO.433 採訪撰文與插畫/湯佳珮 寶寶不喝奶其實並不一定是厭奶期來臨,也可能是因為嘴巴裡面長了鵝口瘡。鵝口瘡通常好發於年紀較小、抵抗力較差的寶寶。倘若寶寶感染鵝口瘡,家長除了按時塗抹藥物之外,局部的清潔處理也要做好,才不會痊癒後下次又復發。 |
明明還不是厭奶期!
案例分享
嘟嘟是個3個月大的寶寶,母親最近發現嘟嘟好像都不太愛喝奶,要喝奶時就哭鬧不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厭奶期應該還沒到呀!帶去給醫師檢查時發現,嘟嘟的口腔裡有一些白色的斑點,醫師告知母親:寶寶的嘴裡感染鵝口瘡,喝奶時會感到疼痛,因此才不愛喝奶。
鵝口瘡的好發年齡與症狀
鵝口瘡其實就是口腔中的黴菌感染,主要為白色念珠菌所引起,傳染的途徑為接觸傳染。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科陳弘明主治醫師表示,鵝口瘡好發於年紀6個月以內的嬰兒,6個月以上的嬰兒抵抗力較佳,比較不易感染鵝口瘡。在外觀上,口腔黏膜或舌頭上會有白色斑點,甚至長到嘴巴外圍。有些寶寶的鵝口瘡只有長在舌頭上,家長可能會誤以為是舌苔或奶垢,分辨的方式為使用乾淨的紗布巾擦拭,如果擦不太掉則要懷疑是感染鵝口瘡。輕微的鵝口瘡不一定會影響到食慾,若是導致寶寶哭鬧不想喝奶,通常都是已經比較嚴重的程度。
在什麼情況之下易感染鵝口瘡
一般來說,鵝口瘡的產生大多是由於身體的抵抗力不佳所造成。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可能:
1. 在一般人體的口腔、呼吸道、腸胃道及生殖道經常可以發現念珠菌的存在。當身體抵抗力足夠的時候,通常都能與其和平共處;但當身體虛弱或是由於寶寶仍處於新生兒時期、抵抗力不佳或生病時,就容易導致鵝口瘡的發生。
2. 若是衛生習慣不好,哺餵嬰兒時,奶嘴頭或母親乳頭上還殘留著白色念珠菌,寶寶的嘴巴接觸後即可能會感染鵝口瘡。
3. 由於鵝口瘡為接觸傳染,而女性陰道內部也經常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新生兒通過產道時可能被感染,又因為抵抗力不足而引發鵝口瘡。
4. 寶寶因生病住院,醫師若有給予抗生素治療,也比較容易會產生鵝口瘡。這是因為抗生素會殺死細菌,破壞了細菌與黴菌原本在體內互相制衡的狀態,一旦大量細菌被消滅,黴菌勢必會乘機坐大。
5. 少數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功能不佳,特別容易反覆受到疾病的侵襲,比方一些先天性免疫缺損的孩子。
鵝口瘡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發現寶寶有鵝口瘡,醫師會開藥粉給寶寶使用(健保給付),母親必須將藥物塗抹在寶寶口腔內,一天3~4次;這種藥物安全性很高,即使吃下肚也沒有關係。如果是親餵母乳,母親的乳頭上也須塗藥,可避免白色念珠菌藉由乳頭接觸傳染給寶寶;如果是瓶餵,則要將奶瓶以消毒鍋消毒乾淨,或是直接更換一個新的奶嘴頭。鵝口瘡的療程大約為1週~2週左右;不過有時候寶寶也可能毋須憑藉藥物即可自行康復,所以一旦發現鵝口瘡,可先改善衛生習慣觀察約3~4天;倘若還沒痊癒,則須依照醫師指示塗藥。在治療的這幾天內,局部的清潔工作仍然要做好(如奶嘴或母親乳頭),另外也可以讓寶寶多漱口。
避免鵝口瘡復發,清潔工作要做好
由於鵝口瘡屬於易復發的感染,即使治癒後,也仍要注意奶嘴或母親乳頭的清潔。如果母親採親餵,在餵奶之前最好先清潔一下乳頭,乳頭的清潔方式為使用清水稍加洗滌,再以乾淨的布擦乾即可,不用過度使用肥皂或沐浴乳。以清水沖洗雖然無法將全部的念珠菌都沖掉,但可以減少念珠菌存在的量,以避免鵝口瘡復發。一旦出現鵝口瘡感染,醫師若告知要替寶寶抹藥,治療時間必須長達1~2週,才不易使鵝口瘡復發;直到寶寶約6、7個月大身體抵抗力較佳之後,就不易再有鵝口瘡感染的困擾了。若是過了這段時期之後,寶寶仍然不斷感染鵝口瘡,就要懷疑寶寶是否有先天性免疫系統的缺損。
如何照顧感染鵝口瘡的寶寶
*按照醫師指示塗抹藥水,每日須3~4次,時間並須長達1週以上。
*替寶寶泡奶時溫度可以低一點,寶寶比較肯喝涼一些的奶,因為熱食會刺激到鵝口瘡,使寶寶更痛。
*白色念珠菌屬於黴菌,黴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所以口腔內與屁股上容易有黴菌感染。
陳弘明醫師也指出,寶寶若因身體抵抗力差導致嘴巴內出現鵝口瘡,屁股上也可能會有念珠菌引起的尿布疹。這種尿布疹與一般尿布疹不同,症狀是屁股上會出現散狀紅色丘疹,須經由醫師判定是否為一般尿布疹或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治療方式亦為塗抹抗黴菌藥物,家長替寶寶更換尿布時也可以稍微留意一下。
結論
鵝口瘡並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即使寶寶感染了,只要根據醫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藥物並配合局部清潔就不用過度擔憂。造成鵝口瘡的感染原為白色念珠菌(屬於黴菌的一種),藥物治療其實不能將白色念珠菌完全消滅、而是減少其數量,讓身體免疫力能與白色念珠菌抗衡,並且同時要配合良好的衛生習慣,才不致於引發不適症狀。
陳弘明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經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新生兒科總醫師
現任: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2012年11月號
留言列表